【孟子齐宣王原文及翻译】《孟子》一书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,其中“齐宣王”篇是《孟子》中非常重要的一章,主要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,反映了孟子的政治理念、仁政思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以下是对该篇内容的总结,并附上原文与翻译对照表格。
一、
《孟子·齐宣王》篇主要围绕“仁政”、“民本”、“君臣之道”等核心思想展开,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问答,展现了孟子主张以德治国、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。他强调君主应体恤百姓、施行仁政,反对以武力或权术统治国家。同时,他也提出“性善论”,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等道德情感,这是推行仁政的基础。
此外,文中还涉及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的区别,孟子认为只有实行王道(即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),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他还通过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例子,说明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前提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 
| 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、晋文之事,可得闻乎?” | 齐宣王问:“齐桓公、晋文公的功业,可以听您讲讲吗?” | 
| 孟子对曰:“仲尼之徒,无道桓、文之事者,是以后世无传焉,臣是以无敢进也。” | 孟子回答说:“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迹,所以后世也没有流传下来,因此我不敢冒昧进言。” | 
| 王曰:“否,吾何以能与?吾欲观其事。” | 齐宣王说:“不是,我怎么能够和他们相比呢?我想看看他们的事迹。” | 
| 曰:“昔者,鲁穆公之时,有公仪子者,食禄而不用,死则无嗣,故贤者不仕于其国。” | 孟子说:“从前鲁穆公的时候,有个叫公仪子的人,领取俸禄却不任用,死后没有继承人,所以贤德的人不为他效力。” | 
| 王曰:“善哉!吾闻君子之言,如有所加。” | 齐宣王说:“好啊!我听君子的话,好像得到了很多增益。” | 
| 孟子曰:“夫民,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。” | 孟子说:“百姓不能和他们一起谋划开始,但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成果。” | 
| “古之人,与民同乐,故能享天下。” | “古代的圣人,与百姓同乐,所以能够享有天下。” | 
| “今也不然,利而无义,贪而无让,虽有良法,亦不足以为政。” | “现在却不同了,只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,贪婪而不讲谦让,即使有好的法令,也不足以治理国家。” | 
| “故曰:‘与民同乐者,民亦乐其乐;与民同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’” | 所以说:“与百姓同乐的人,百姓也会乐他的乐;与百姓同忧的人,百姓也会忧他的忧。” | 
三、结语
《孟子·齐宣王》篇不仅体现了孟子对理想政治的追求,也揭示了他对人性善的坚定信念。他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,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,关心百姓疾苦,这样才能赢得民心,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对现代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