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窥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】“目不窥园”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、勤奋学习,连园中景色都不顾及。这一成语常用来赞美人潜心苦读、不为外界所动的精神。下面将对“目不窥园”的文言文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,便于理解与学习。
一、文言文原文:
> “董仲舒,广川人也。少而好学,年十五,已能通《春秋》。其后,家贫,常以织席为业。尝读书于园中,目不窥园,三年不窥园。”
二、白话翻译:
董仲舒是广川人。他从小好学,十五岁时就已经精通《春秋》这部经典。后来家中贫困,常常靠编织草席维持生计。他曾在一个园子里读书,眼睛从不看园中的风景,整整三年都没有走出园子。
三、总结与分析
“目不窥园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专注与执着。在当今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纷繁世界时,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
| 原文 | 董仲舒,广川人也。少而好学,年十五,已能通《春秋》。其后,家贫,常以织席为业。尝读书于园中,目不窥园,三年不窥园。 |
| 白话翻译 | 董仲舒是广川人。他从小好学,十五岁就能通晓《春秋》。后来家里贫穷,靠编织草席谋生。他曾在一个园子里读书,眼睛从不看园中的景色,整整三年没有离开过园子。 |
| 成语含义 | 形容专心致志,不被外界干扰。 |
| 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专注,不受外界诱惑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目不窥园”不仅是古代学者精神的写照,更是现代人值得借鉴的学习态度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更应该学会“静心专一”,才能真正有所成就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