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】“目不窥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文人读书专注、勤奋的典故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工作,连窗外的风景都不愿意看一眼,比喻注意力高度集中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目 | 眼睛 |
| 不窥 | 不看 |
| 园 | 园林、外面的景物 |
| 目不窥园 | 形容人专心致志,不被外界事物干扰,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|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目不窥园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:“家贫无书,常游洛阳市肆,阅所卖书,一见辄能诵忆,遂博通众流,而不窥园。”
这句话讲的是东汉学者王充,因家境贫寒,没有书读,常常在集市上阅读他人售卖的书籍,只要看过一遍就能记住,后来成为博学多才的人。他“不窥园”,即不外出游玩,也不分心看外面的景色,专心于学习。
三、用法与例句
| 用法 | 说明 |
| 作谓语 | 表示某人非常专注 |
| 作定语 | 描述人的状态或行为 |
| 例句1:他在书房里埋头苦读,目不窥园,直到深夜才休息。 | |
| 例句2:这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,目不窥园,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目不转睛、专心致志、全神贯注 |
| 反义词 | 心不在焉、左顾右盼、分心旁骛 |
五、总结
“目不窥园”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成语,强调了专注与坚持的重要性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刻苦学习的精神,也提醒现代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,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。
通过了解“目不窥园”的含义、出处、用法以及相关词汇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