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问答 >

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的什么篇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的什么篇,这个怎么解决啊?求快回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1 05:00:16

“格物致知”这一概念,是儒家经典《大学》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。它不仅在古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,也在现代教育和文化发展中被广泛引用和探讨。那么,“格物致知”究竟出自《大学》的哪一篇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解析。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的是,《大学》是儒家“四书”之一,传统上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,后由其门人整理而成。全书虽篇幅不长,但内容精炼,思想深邃,主要阐述了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念,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。

“格物致知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《大学》的开篇部分。原文如下:

> 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
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“格物致知”是实现“明明德”的前提条件之一。这里的“格物”,指的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;“致知”,则是指获得真正的知识或智慧。二者结合,强调通过深入研究外在事物,来达到对内在道德和真理的认知。

因此,“格物致知”并非出自某一篇的具体章节,而是《大学》整篇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。它贯穿于《大学》的整个论述结构中,成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。

在后世的发展中,“格物致知”逐渐成为理学和心学的重要理论基础。朱熹将其解释为“即物而穷其理”,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研究来获得知识;而王阳明则更注重“致良知”,认为知识来源于内心的体悟。尽管两者观点不同,但都承认“格物致知”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。

今天,“格物致知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,都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问题的本质,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。

综上所述,“格物致知”并非出自《大学》的某一特定篇章,而是整部《大学》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。它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与认知统一的思想精髓,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