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拍案而起的意思】“拍案而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因愤怒、激动或受到极大刺激而突然站起来,表现出强烈的反应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富有戏剧性,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爆发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拍案而起 |
| 拼音 | pāi àn ér qǐ |
| 释义 | 形容人因愤怒、激动或受到极大刺激而突然站起,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。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‘坐!’樊哙从良坐。……项王按剑而跽,曰:‘客何为者?’”(注:虽非直接出自此段,但“拍案而起”多用于形容类似场景)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描写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反应。 |
| 近义词 | 怒发冲冠、怒不可遏、勃然大怒 |
| 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镇定自若、不动声色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
“拍案而起”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中:
1. 愤怒情绪:当一个人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时,可能会“拍案而起”,表达不满。
2. 激动反应:在听到令人震惊的消息后,也可能出现这种行为。
3. 文学作品:在小说、戏剧中,常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变化。
4. 历史人物:历史上一些刚烈的人物,如项羽、岳飞等,常被描述为“拍案而起”的形象。
三、总结
“拍案而起”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,它不仅传达了人物的情绪状态,还赋予了语言一种动态的画面感。在日常交流或文学创作中,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。
通过了解其含义、出处及使用场景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用法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同时,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