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翻译】《在狱咏蝉》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他被诬陷入狱期间。诗中借蝉自喻,抒发了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孤寂、不平与坚贞不屈的精神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一、
《在狱咏蝉》通过描写蝉的处境,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与对清白的渴望。诗中“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”两句,既写出了蝉的艰难处境,也象征了诗人自身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挣扎。全诗以物喻人,情景交融,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仍不改其志的高尚情操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西陆蝉声唱,南冠而囚系。 | 秋天的蝉声响起,我却被戴上刑具囚禁起来。 |
| 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? | 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,谁能为我表白我的心意? |
| 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 | 蝉垂下触须吸饮清露,鸣声从疏落的梧桐中传出。 |
| 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 | 飞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,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。 |
三、作品背景简述
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,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。《在狱咏蝉》写于他因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起义失败后被捕之时。诗中借蝉自比,表达自己虽身处囹圄,但内心依然保持清白与高洁,不愿随波逐流。
四、艺术特色
1. 托物言志:以蝉喻人,借蝉之高洁表达自己人格的坚定。
2. 情景交融:诗中既有对蝉的描写,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。
3. 语言简练:全诗仅20字,却意境深远,耐人寻味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该诗的历史影响或与其他咏蝉诗的比较,也可继续探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