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矛盾的白杨礼赞原文】一、
《白杨礼赞》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(原名沈德鸿)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通过描写陕北高原上的白杨树,赞美了白杨坚韧不拔、质朴顽强的品质,并借此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。然而,尽管文章整体基调高昂、充满正能量,但在某些语句和表达方式中,也隐含着一些“矛盾”的地方,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语言风格与主题之间的张力
文章用词庄重、典雅,富有抒情色彩,但有时在描绘白杨树时,又显得过于抽象,缺乏具体形象感。
2. 象征意义与现实环境的冲突
白杨被赋予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,但在实际抗战背景下,这种象征是否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,也存在一定的争议。
3. 情感表达与历史背景的错位
茅盾在文章中表现出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,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这种情感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理想化的表达,与现实中的艰难处境形成对比。
因此,《白杨礼赞》虽是一篇经典散文,但在其文本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“矛盾”之处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文章名称 | 《白杨礼赞》 | 
| 作者 | 茅盾(沈德鸿) | 
| 创作时间 | 1941年 | 
| 文体 | 散文 | 
| 主题思想 | 赞美白杨树的坚韧品质,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力量 | 
| 主要表现手法 | 象征、拟人、抒情 | 
| 矛盾点1 | 语言风格庄重典雅,但部分描写过于抽象,缺乏具象感 | 
| 矛盾点2 | 白杨作为民族精神象征,与抗战时期的现实环境存在张力 | 
| 矛盾点3 | 情感表达理想化,与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困境形成对比 | 
| 艺术价值 | 高度凝练的语言,深刻的思想内涵 | 
| 文学地位 | 现代散文经典之作,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| 
| 争议点 | 部分读者认为文中存在理想化倾向,与时代背景不完全契合 | 
三、结语
《白杨礼赞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。虽然文章中存在一些“矛盾”的表达,但这恰恰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心理与艺术追求。对于读者而言,理解这些“矛盾”,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