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退避三舍出自什么时期】“退避三舍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为了避开冲突或避免正面交锋而主动后退。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。
一、总结
“退避三舍”最早出自春秋时期,具体来源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中记载的“城濮之战”。这一典故讲述的是晋文公为遵守诺言,主动后退三舍(九十里),以示诚信,并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故事。
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礼仪与信义,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。其含义在现代也被广泛用于比喻主动让步、避免正面冲突的行为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退避三舍 |
| 含义 | 指主动后退以避开冲突或表示守信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| 历史时期 | 春秋时期(公元前7世纪) |
| 典故来源 | 城濮之战 |
| 故事背景 | 晋文公为守信,主动后退三舍 |
| 文化意义 | 体现诚信、礼让与政治智慧 |
| 现代用法 | 比喻主动让步、避免正面冲突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退避三舍”虽然源于战争场景,但其精神内核却超越了军事领域,成为中华文化中讲求信誉、克制与谋略的重要象征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也常被用于描述在人际交往或商业竞争中,通过策略性后退来争取更大利益的做法。
因此,“退避三舍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,值得我们深入理解与借鉴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