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吕蒙正不受镜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《吕蒙正不受镜》是一则出自《宋史·吕蒙正传》的文言短文,讲述了北宋名臣吕蒙正拒绝接受他人赠送的“镜”一事。文中通过这一小事,展现了吕蒙正廉洁自律、不贪图小利、坚持原则的高尚品格。
故事中,有人赠送一面镜子,吕蒙正认为这面镜子并非自己应得之物,因此坚决拒绝接受。他认为,若接受此镜,便可能为日后埋下隐患,甚至影响自己的清誉与仕途。他以“君子不以物易志”的态度,表现出对自身操守的高度重视。
本文虽篇幅简短,却寓意深远,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“慎独”“自持”的精神风貌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品德的要求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
| 文言文原文 | 白话翻译 |
| 吕蒙正不受镜。 | 吕蒙正不接受那面镜子。 |
| 或献镜者,蒙正辞之。 | 有人献上一面镜子,吕蒙正推辞了。 |
| 曰:“吾无此物,安用镜?” | 他说:“我没有这东西,怎么需要用镜子呢?” |
| 人曰:“此宝镜也。” | 有人说:“这是宝镜啊。” |
| 蒙正曰:“吾有心镜,何用外镜?” | 吕蒙正说:“我有心镜,哪里还需要外在的镜子?” |
| 于是竟不受。 | 于是最终没有接受。 |
三、文章解读
吕蒙正的“心镜”是一种比喻,意指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。他强调真正的“明察”不是依赖外物,而是源于内在的正直与自律。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念,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。
此外,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古代官场中“礼尚往来”的风气,但吕蒙正能够保持清醒头脑,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,体现出其高洁的人格魅力。
四、结语
《吕蒙正不受镜》虽为一则小故事,却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诉我们: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,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。在面对诱惑时,唯有坚守本心,才能真正赢得尊重与信任。吕蒙正的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