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南歧之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】一、文章概述
《南歧之见》是一篇出自清代学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的寓言性散文。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,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的偏见与固执,以及“以己度人”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误解和荒谬。
二、原文
> 南歧之民多瘿。问其故,曰:“地气湿,饮泉苦,故多瘿。”或曰:“子之瘿,亦由是也。”曰:“然。”又问:“汝乡人皆然,何不以为病?”曰:“吾乡人皆然,安得为病?”
三、白话翻译
南歧这个地方的人大多患有颈部肿大的病(即“瘿”)。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病,他们说:“这里地势低洼,水很苦,所以大家都会得这种病。”有人又说:“你的脖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?”他们回答:“是的。”再问:“你们乡里的人都这样,为什么不认为这是病呢?”他们回答:“我们乡里人都这样,怎么能说是病呢?”
四、
这篇文章通过南歧人的自述,反映出一种典型的“从众心理”和“认知偏差”。他们将普遍存在的现象视为正常,甚至将其视为“标准”,而不去反思是否真的合理。这正是“南歧之见”所要批判的地方——盲目从众、缺乏独立思考。
五、注释
| 词语 | 解释 |
| 南歧 | 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,文中用作虚构地名。 |
| 瘿 | 颈部肿大,俗称“大脖子病”,多因缺碘引起。 |
| 地气湿 | 地势低洼潮湿。 |
| 饮泉苦 | 饮用水源苦涩,可能含有矿物质或污染。 |
| 子 | 你,对方。 |
| 安得为病 | 怎么能说是病呢? |
六、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文章出处 | 《阅微草堂笔记》 |
| 作者 | 纪昀(清代) |
| 主题 | 批判盲从、缺乏独立思考的倾向 |
| 故事背景 | 南歧人因环境原因导致多数人患“瘿” |
| 核心观点 | 普遍并不等于正确,不应盲目从众 |
| 语言风格 | 简洁明了,寓言性强 |
| 启示 | 要有独立判断能力,避免被群体思维所左右 |
七、结语
《南歧之见》虽短,却寓意深远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社会现象或他人行为时,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能因为“大家都这样”就认为是对的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人群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