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】《伤寒论》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,由东汉张仲景所著,其中记载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和治疗原则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阳气不足、外感风寒的病症。以下是对该方剂的原文内容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组成、功效及适应症等信息。
一、原文出处
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:
> 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患者患的是少阴病(即阳气虚弱、内寒外热的一种病症),刚开始发病时却出现发热的症状,且脉象沉迟,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。
二、方剂组成
| 药物名称 | 用量(原方) | 功效 |
| 麻黄 | 三两 | 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 |
| 附子 | 一枚(炮) | 回阳救逆,温肾助阳 |
| 细辛 | 一两 | 散寒止痛,通窍开闭 |
注:古代“两”为重量单位,1两≈37.3克,但现代临床多根据实际病情调整用量。
三、功效与主治
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阳散寒、发汗解表的作用,适用于少阴病初起,兼有外感风寒的患者,常见症状包括:
- 发热(虽属少阴病,但因阳气被寒邪所遏而见发热)
- 恶寒
- 脉沉迟
- 咳嗽或咳痰
- 身体疼痛
此方在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“阳虚寒凝”型的疾病。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| 注意事项 | 说明 |
| 禁忌症 | 阴虚火旺、高热烦渴者禁用 |
| 用量控制 | 麻黄用量不宜过大,以防伤阳耗气 |
| 服用时间 | 宜在清晨或上午服用,避免夜间加重阳气消耗 |
| 配伍使用 | 可根据病情配伍其他中药,如桂枝、干姜等 |
五、小结
麻黄附子细辛汤是《伤寒论》中针对“少阴病兼外感”的经典方剂,体现了“扶正祛邪”的治疗思想。其组方严谨,药力温和而有效,尤其适用于阳气不足、外感风寒的体质。在临床应用中,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,不可盲目套用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展示,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来源、组成、功效及使用要点,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