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貌合神离的意思】“貌合神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表面上看起来关系亲密、合作良好,但实际上内心却各怀心思、不一致甚至对立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、团队合作或政治联盟中,表面和谐但实际存在分歧的情况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 | 貌合神离 | 
| 拼音 | mào hé shén lí | 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外有君子之交,内有小人之心,貌合神离。” | 
| 含义 | 表面上关系密切,实际上心怀异志,彼此不真正同心同德。 | 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人际交往、团队协作、政治联盟等场合中的表面和谐与内在矛盾。 | 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貌合神离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》,原意是指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和内心的敌意。随着时代发展,该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语言中,尤其在描述人际关系时非常贴切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 
| 近义词 | 虚与委蛇、口是心非、表里不一 | 
| 反义词 | 心心相印、情投意合、同舟共济 | 
四、使用示例
1. 团队合作中:虽然他们表面上一起工作,但实际上各自为政,可谓“貌合神离”。
2. 政治联盟中:两个国家虽签订合作协议,但彼此心存戒备,实属“貌合神离”。
3. 朋友之间:两人平时关系不错,但关键时刻却互相拆台,真是“貌合神离”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“貌合神离”多用于贬义,强调表面与内心的不一致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应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
- 适用于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或组织内部的矛盾。
六、总结
“貌合神离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揭示那些“表面一团和气,背后各怀鬼胎”的现象。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交关系,也能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不能只看表面,更要注重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