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于什么时期】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理念,最早出自《孙子兵法》。这一思想强调在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,是古代战略智慧的体现。
一、总结
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出自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,属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军事思想。该理念强调通过谋略、威慑和心理战等方式,使敌人主动投降或退却,从而避免正面冲突,达到“全胜”的目的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 |
原文 | 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……故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 |
作者 | 孙武(春秋末期军事家) |
出现时期 |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(约公元前6世纪) |
含义 | 不通过直接战斗就使敌方屈服,是最高的战略境界 |
理论背景 | 战争频繁,诸侯争霸,军事思想趋于成熟 |
实际应用 | 后世许多军事家如诸葛亮、曹操等均曾运用此策略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不仅是军事上的智慧,也体现了中国古代“以智取胜”的哲学思想。它强调了信息战、外交手段、心理战术的重要性,而非单纯依靠武力。
在现代,这一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、外交谈判等领域,成为一种高明的战略思维。
结语:
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作为《孙子兵法》的核心思想之一,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发展,也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