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介绍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末代君主刘禅的故事,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、忘记过去的苦难或故乡,甚至对当前的生活感到满足而不再怀念过去。
典故背景
在三国后期,蜀汉被魏国所灭,刘禅被迫投降。在魏国都城洛阳,他被封为“安乐公”,生活富足。有一次,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,并故意让蜀地的乐工演奏蜀地音乐。当音乐响起时,刘禅面无表情,而一些曾经随行的蜀臣则泪流满面,思念故土。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,刘禅却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为“乐不思蜀”的典故来源。
成语释义
“乐不思蜀”原意是“在这里快乐得不想回蜀地”,后来引申为:人在安逸的环境中生活,忘记了过去的艰辛或故乡,甚至对当前的生活感到满足,不愿再回到过去的状态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乐不思蜀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 |
原意 | 在魏国安乐,不想回蜀地 |
引申义 | 安于现状,忘本或不思进取 |
故事人物 | 刘禅(蜀汉后主)、司马昭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人缺乏上进心或忘记根本 |
近义词 | 安于现状、乐以忘忧 |
反义词 | 忧国忧民、思乡念旧 |
文化意义
“乐不思蜀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贞与忠诚的重视。刘禅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软弱和缺乏气节的表现,因此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眼前的安逸,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过去的反思。
此外,这个成语也常被现代人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、忽视长远发展的人,尤其在职场或生活中,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觉,不忘初衷。
总结:
“乐不思蜀”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降魏经历,原本是对刘禅安于现状、不思复国的批评。如今,它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沉溺于眼前的安逸生活,忘记过去或失去进取心。这一典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