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意思】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之一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政权遵循了正义、道德的原则(即“得道”),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;反之,如果违背了正义、道德(即“失道”),就会失去人心,只有少数人会支持。
一、原文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
原文 | 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 |
二、字面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得道 | 指符合天理、顺应民心、施行仁政的行为。 |
多助 | 意味着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帮助。 |
失道 | 指违背天理、背离民心、施行暴政的行为。 |
寡助 | 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会支持或跟随。 |
三、深层含义
1. 强调“人和”的重要性
孟子认为,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天时和地利,更重要的是“人和”,也就是人心向背。只有赢得民心,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。
2. 倡导仁政与德治
这句话也反映了儒家“以德服人”的政治理念,主张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,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。
3. 警示统治者
如果统治者不修德行,只靠武力或权谋,最终会失去人民的信任,导致失败。
四、现实意义
方面 | 解释 |
政治领域 | 合法性和正当性是政权稳定的基础,失去民心则难以为继。 |
企业管理 | 领导者若不能以德服人,员工将缺乏归属感,团队凝聚力下降。 |
个人发展 | 在人际交往中,诚信、正直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信任和支持。 |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核心思想 | 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 |
理论来源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
主要内涵 | 强调“人和”与“德治”的重要性,反对暴政与无德行为。 |
现实应用 | 适用于政治、管理、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。 |
通过理解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,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,无论是国家、组织还是个人,唯有坚持正义、尊重人心,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与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