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羚羊挂角是什么意】“羚羊挂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的典故和文学作品,常用于比喻事物隐秘、难以察觉或无法追踪。它最初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《题李凝幽居》:“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其中“僧敲月下门”一说源于“僧推月下门”,后人认为“敲”字更显意境,但这一改动在当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后来,这个故事被引申为“羚羊挂角”的典故。
“羚羊挂角”原指羚羊将角挂在树上,不留痕迹,象征着无迹可寻、隐秘难觅。后多用来形容文章、诗作等艺术作品构思精巧、含蓄深远,令人回味无穷,却难以捉摸其具体含义或来源。
“羚羊挂角”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与“推敲”有关的故事,后被引申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,强调作品的含蓄、深邃和难以捉摸。它不仅用于文学,也可形容行为、思想或情感的隐秘性。此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赞美作品的高妙之处,强调其内在的深意和艺术价值。
表格说明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羚羊挂角 |
出处 | 唐代诗人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(“僧敲月下门”相关典故) |
原意 | 羚羊将角挂在树上,不留痕迹,比喻隐秘、无迹可寻 |
引申义 | 形容文章、诗作等艺术作品含蓄深远、难以捉摸 |
使用场景 | 文学评论、艺术欣赏、形容行为或思想的隐秘性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作品的高妙与深意,强调其内在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|
相关词语 | 含蓄、深奥、耐人寻味、曲径通幽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,可以清晰地理解“羚羊挂角”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。它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一种赞誉,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含蓄与深意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