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勤奋学习的精神一直备受推崇。而东汉时期的学者董遇以其独特的“三余”读书法闻名于世。这一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管理的智慧,也反映了他们对知识追求的执着态度。
董遇的“三余”读书法,指的是利用“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”的时间来读书学习。他认为,在冬天农忙结束之后、夜晚以及天气不好无法外出时,正是读书的好时机。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方式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以下为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肃传》中关于董遇“三余”读书法的原文及其现代译文:
原文
“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而云‘必当先读百遍’。言‘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’从学者云:‘苦渴无日。’遇言曰: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‘三余’之意,遇言:‘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也。’”
译文
有人向董遇求学,他却不肯轻易教授,反而说:“必须先把书读上一百遍。”他还说:“书读得多了,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明白。”求学者回答道:“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。”董遇听后说道:“那就应该利用‘三余’的时间。”有人好奇地问:“什么是‘三余’呢?”董遇解释道:“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,夜晚是一天中的剩余时间,而阴雨天则是晴朗日子之外的额外时间。”
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董遇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实践与积累的学习方式。他认为,只有反复阅读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零碎时间,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精髓。同时,他也鼓励人们珍惜每一刻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,即使是在看似平凡的日子里,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。
董遇的“三余”读书法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学子。它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价值,并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“勤能补拙”、“学海无涯”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