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倨傲什么意思】“倨傲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的态度和性格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较为多见。理解这个词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典文献或分析人物性格时更加准确。
一、
“倨傲”一词由“倨”与“傲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表示“傲慢”和“高傲”的意思。整体上,“倨傲”形容一个人态度高高在上、不谦逊、看不起他人,带有强烈的自大和轻视他人的意味。
该词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,常出现在古代典籍、诗词或历史人物描写中。其语气较重,带有贬义色彩,通常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缺乏修养、不懂谦逊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用法 | 出处/例子 |
倨傲 | jù ào | 傲慢、高傲、自大 | 形容人态度高高在上,不谦逊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为人,恭敬爱人,士卒皆爱戴之;然其性刚愎自用,好自用,不能听谏,故虽有功,终为所败。”(虽未直接出现“倨傲”,但体现类似性格) |
倨 | jù | 高傲、傲慢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 | 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!’”(此处“倨”未直接使用,但表达类似情绪) |
傲 | ào | 骄傲、自大 | 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君若以德绥诸侯,谁敢不敬?若以力,则楚之强,不可当也。”(含“傲”意) |
三、延伸说明
在现代汉语中,“倨傲”一词较少被使用,更多是通过“傲慢”、“高傲”等更常见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。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古文研究中,了解“倨傲”的确切含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。
此外,该词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背景,尤其在古代儒家思想中,强调“谦逊”与“礼让”,因此“倨傲”被视为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,应加以避免。
四、结语
“倨傲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,反映了古人对人格修养的重视。在今天,虽然我们不再常用这个词,但它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演变的一个参考点。